2015年7月 Day6-1 京都 祇園祭
2015/7/16 (四)
前一晚由北海道札幌飛到大阪關西國際機場後,我們趕忙搭著Haruka火車前往京都。當天傍晚在關西機場拍到的彩霞,很漂亮卻隱藏著變天的前兆,因為有颱風快來了!
抵達京都車站時,站內就懸掛著祇園祭33台山鉾的燈籠,充滿濃濃祭典風情!
這次日本自助行程的後半部,重點就是「京都祇園祭」~其實我夏天時不太喜歡出國旅遊,因為太熱了,且我體質容易流汗;京都屬盆地,其夏天的酷熱是有名的,但衝著祇園祭,還是硬著頭皮來;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我們真的遇到少見的祇園祭狀況-颱風,後面會詳述。
有千年歷史的祇園祭是日本京都每年一度舉行的節慶,為「日本三大祭」【祇園祭(京都)、天神祭(大阪)、神田祭(江戶)】與「三大美祭」【秩父夜祭(埼玉縣秩父市)、祇園祭(京都)、高山祭(岐阜縣高山市)】之一;並被認為是其中最大規模及最著名的祭典,最充滿日本傳統風味的祭典。這張海報列出了所有祇園祭山鉾的燈籠,好美!
我2012年曾參觀過秋之高山祭,對於美麗的山車或屋台,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對同為三大美祭之祇園祭相當嚮往
高山祭的文章: http://vincepan.pixnet.net/blog/post/93593630
從京都百貨公司展示出屏風中可看出古代的祇園祭盛況!
祇園祭起源於日本貞觀年中(西元859~877年),當時京都發生嚴重疫情,為了消除災難、祭拜牛頭天王(素戔嗚尊),身為京城的京都便請66藩國各建造一台鉾車,列隊遊行送至位於市區中心地的庭院-神泉苑向神明祈福,並豎起66根矛(鉾),驅除污穢瘟疫。而在瘟疫結束後,舉辦祇園祭御靈會,這便是祇園祭的起源。
祇園祭為「八坂神社」所主辦的祭典,八坂神社又稱「祇園神社」,所以其主辦祭典被稱為「祇園祭」。
八坂神社主祭神即為「素戔嗚尊」(すさのおのみこと);而在日本神道教則認為「牛頭天王」(ごずてんのう),即是「素戔嗚尊」。據傳牛頭天王是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祇園精舍的守護神,所以也稱作「祇園天神」,從平安時代作為行疫神受到信仰,為主司「消除疫病」之神祇,是祇園祭的主祭神。因此,祇園祭的起源,其實就是為了消去疫病,守護京都民眾之身體健康。
「祇園祭」期間貫穿整個七月,整個月京都都熱鬧非凡。從7月1日的「吉符入、長刀鉾町御千度」祭典開始,7月2日籤取儀式,抽籤決定各山鉾巡行的順序;接著進行參拜、洗淨,山鉾的建立,以及最熱鬧的宵山與山鉾巡行;其他還有許多包括神幸祭、還幸祭、花傘巡行等,一直到7月31日的「疫神社夏越祭」作為結尾。祇園祭長達一個月的活動,以及各個華麗的山鉾,已被日本國家選定為「國指定重要有形/無形文化」。
祇園祭行事日程 http://www.gionmatsuri.or.jp/schedule/
整個七月京都祇園祭祭典的行事曆都相當忙碌,每隔幾天都有不同的儀式或活動。其中的所舉辦「宵山」(主祭典之前的夜晚廟會),以及讓大型山鉾遊街出巡的「山鉾巡行」,是祇園祭最重要的兩大活動。
2014年起祇園祭作出重大的變革,將從前只有一次的「宵山」、「山鉾巡行」恢復成傳統的(1966年以前)方式實施,也就是分成7月17日的「前祭(さきまつり)」與24日的「後祭(あとまつり)」,因此有人稱『後祭復活』。
其中,伴隨神幸祭進行的山鉾巡行稱之為「前祭」,伴隨還幸祭進行的山鉾巡行則稱之為「後祭」。2014年開始回復為前祭和後祭的方式實施,京都的33個區分成兩梯次,「前祭」有23台的山鉾、「後祭」則有10台的山鉾。 PS:高山祭則分為春祭與秋祭兩次,春祭的時間是每年的4月14、15日,秋祭則於每年10月9、10日二天;高山祭春祭有12台山車,秋祭有 11台。
因此要像以往於一天之內看完所有33台的山鉾變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2014年起祇園祭要分兩次才能看到全部山鉾,因此至少要在京都停留一週 !
基本上,京都錦小路以南的町委員會負責製作前祭的山鉾(下圖中紅色);錦小路以北負責製作後祭的山鉾(下圖中藍色),大船鉾除外。
祇園祭宵山各山鉾擺放位置圖,取自祇園祭山鉾連合会網站 http://www.gionmatsuri.or.jp/yamahoko/map.html
祇園祭主角-「山鉾」是即祭典巡行用的花車,分為「山」與「鉾」兩種,這張祭典海報中列示了所有的山鉾。
「山」指的是舁山,約1.2~1.6噸重,以人力抬著走的祭祀轎台,最好辨識的方法即為頂部的真松,因為只有山車會放置松樹在頂端。除了「太子山」使用杉樹之外(因聖德太子使用大杉樹建造六角堂頂法寺之故),其他皆為松樹。 PS:高山祭的屋台車大小約比祇園祭的山車大一些,沒有山的真松,但有鉾同樣的屋頂。
(摘自網路)
「鉾」則為曳山,上方搭載著囃子方(祭典樂隊),有大大的屋頂,屋頂上方立著高達二十公尺的「真木」,而下方供奉著神靈寄身的「御神體」;鉾車重量約8.5~12噸、高約25公尺,並以人力拉繩拉動巨輪的方式前進。例外的是「船鉾」,沒有真木,而有四尊御神體人偶;「傘鉾」則是保留中世的形式,沒有屋頂、只有華蓋。「鉾」車的頂端皆有「鉾」這一樣兵器(類中國的矛),古時認為這類兵器可以避邪、趨趕惡靈所帶來的瘟疫。
(摘自網路)
祇園祭的山鉾與「神輿」(神轎)是不同的,在巡行中打頭陣的長刀鉾,就是破除疫病邪靈的山鉾,而其餘的山鉾則負責聚集這些疫病邪靈,再將壞東西帶到民眾的居住範圍外。因此,這些裝飾華麗的山鉾在遊行後都要解體,代表除靈成功。 PS:這點就與高山祭很不同,高山祭的台車是永久保存,並珍藏在"屋台藏"內,視之為國家瑰寶。
山鉾的裝飾豪華絢麗,有「活動美術館」的美譽,其命名大多源自歷史故事或一些趣聞。在四条的大丸百貨公司內有大型模型展出,也有販賣各種精緻紀念品,供遊客購買!
我們這次主要參加的是前祭,其山鉾有23座,分別是:
長刀鉾、郭巨山、太子山、保昌山、函谷鉾、山伏山、綾傘鉾、蟷螂山、鶏鉾、油天神山、伯牙山、占出山、月鉾、孟宗山、四条傘鉾、霰天神山、菊水鉾、芦刈山、白樂天山、木賊山、放下鉾、岩戸山、船鉾
我們16日上午想要按圖索驥,一一參觀前祭的23座山鉾。首先,我們住的四条Mystays飯店前,就有四条傘鉾展出。
祇園祭最巨大、代表性的山鉾,如長刀鉾、函谷鉾、月鉾、菊水鉾、雞鉾、放下鉾等,都擺放在四条烏丸路旁與附近巷內,熱鬧的馬路上豎立著龐然大物的山鉾,這是京都祇園祭期間的「定番」景觀。
各町將山鉾停在路旁,可讓遊客欣賞和適時開放民眾付費上去山鉾內參觀,或是買紀念品抵門票去參觀。
我們在月鉾了買小月鉾模型紀念品,抵門票上去參觀。
今天鉾相較山車展示比較完整,所以之後我們陸續參觀了放下鉾、菊水鉾、函谷鉾、雞鉾與老大哥-長刀鉾。祭典時各山鉾保存會「自慢(自豪)」地以工藝較勁,每個山鉾雕刻或刺繡,都作工精細、美不勝收。
放下鉾--典出禪語,勸眾生放下妄念,專心磨練技藝。
函谷鉾--取名由來是中國戰國時代,名仕孟嘗君逃出函谷關的故事。
菊水鉾--典故出於日本的謠曲,是以古井菊水井為名的山鉾。
雞鉾--由來自中國的故事,據說在堯舜時代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連訴訟時要敲擊的「諫鼓」都因此長了苔癬,甚至有雞住在裡面。
長刀鉾--特徵是在山鉾的前方的頂部裝有稱為「長刀鉾」的長刀,大長刀是由名家三条小鍛冶宗近所作,有破除疾病邪靈的功用。
綾傘鉾--保有山鉾最初的樣子,台車上樹著兩座大大的華蓋(傘),最原始的山鉾大多是這種型式。
每個山鉾其實背後都代表著京都市不同的社區,也有著不同的神明與歷史故事,各區都掛著各自山鉾的燈籠!
京都市區許多地名,也以山鉾來命名,如長刀鉾町、菊水鉾町、山伏山町。
之前住過的京都Via Inn Hotel前面的山伏山,算是今天展出比較完整的山車。
各區的山鉾會所,會展示山鉾的裝飾、御神體與祭典相關文物,彷彿是一個小小的文化展覽館。
無奈因為颱風將直撲而來,各山鉾町眾都開始防颱工事,紛紛將雕刻或刺繡等珍貴的裝飾卸下,綁緊繩索,加上塑膠帆布,做好防風防雨!
所以很多山車都是看到外觀的框架及上面的松樹或是塑膠帆布套而已
包括郭巨山、太子山、芦刈山、白楽天山、木賊山、油天神山、伯牙山等都只看到木框。
我們只能調侃這也是難得一見的光景
都是木框,遊客也幾乎都不來看了!
還好岩戶山還有掛著刺繡!
造型獨特的船鉾也是包得緊緊的,看來只有等到山鉾巡行才能看到本尊的面貌了!
或先透過小模型來欣賞吧
值得一提的是,祭典時各山鉾工作人員會提供區內居民祈求平安的「厄除粽」或「糭」(以稻草編成、狀似小掃把的避邪之物),和各種御守、護身符。
各山鉾都有專屬的厄除粽,但這「粽」不是拿來吃的,而是掛在大門口上方或玄關處,即一進入家中就能看見的地方;裡面附著寫有「蘇民將來之子孫也」的守護符,讓疾病之神一看見就遠離,預防災難。下面這張照片是在一間町家餐廳所拍到的。
前面提到,祇園祭所祭拜的神明是「牛頭天王」,即「素戔嗚尊」;傳說中這位牛頭天王隱藏身份四處旅行時,遇到一位叫「蘇民將來」(そんみんしょうらい)的人,雖然很貧窮,但仍爽快地讓祂留宿一晚、並熱情款待。牛頭天王要離開時對蘇民將來約定說,只要拿著「蘇民將來子孫也」的茅圈,則福氣降臨,子孫皆可預防各種災難與疫病。
因此延續千年,每年七月的京都「祇園祭」,町眾總要祭祀牛頭天王,好好熱鬧一番,並掛上有「蘇民將來子孫也」的「厄除粽」護身符,祈求無病無災。
除了「厄除粽」之外,各山鉾也有其他的不同的紀念品,比如團扇、褶扇,朱印或是迷你山鉾。
各山鉾會所派出年輕學生或美女來招攬觀光客!
在美色誘惑下(大誤),難得來參與祭典,我們也挑選買了一些紀念品!
祇園祭第一篇遊記就先介紹到這,謝謝耐心閱覽本文章與照片,還真的花我不少時間整理,附上和服美女背影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