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秋 Day 6-1 名古屋城
2012/10/14早上
今天是此行最後一天,由於回程為中午班機,所以只能一早擠出時間,去參觀名古屋城。我八點左右從名古屋車站先搭名古屋市営地鐵櫻通線,再轉名城線於「市役所站」下車,7號出口徒歩約5分鍾通過外堀即可抵達名古屋城東門。
名古屋城為日本桃山時期築城技術的代表城堡之一,與大阪城、熊本城並列日本三大名城,氣勢絕倫。名古屋城最具代表的是大天守閣屋頂的那一對「金鯱」,因此名古屋城又名「金城」或「金鯱城」。特別史蹟「名古屋城」配置圖,主要建築有二之丸、本丸以及天守閣,本丸御殿目前修復中。
當時名古屋天守閣內剛好有京都二條城二之丸御殿與名古屋本丸御殿文物特展。
名古屋城上午九點才開放參觀,我抵達時還沒開放,只好跳過二之丸,直接先到正門的。沿路會經過這個二次大戰沒被燒毀的「二之丸大手二之門」。
特別史蹟「名古屋城」的正門,一早也是空蕩蕩,所以先到附近逛逛。
正門前右側的能樂館。
能樂館前方又見到築城大將「加藤清正」的雕像,之前於九州熊本城也見過一樣的雕像,帽子一樣高聳。
大門口的「恩賜元離宮名古屋城」碑,是昭和五年(1930)天皇所賜,由宮內大臣一木喜德郎所題。所謂「恩賜」顧名思義就是天皇送的禮物,代表之前「名古屋城」是屬於皇室的財產贈與百姓參觀。
名古屋城的正門,接近九點已經有一堆觀光客來排隊買票,等待開門。
正門口有一位穿古代服裝的工作人員。
時間不夠,所以我只買參觀天守閣的全票,500日圓。
正門進來,會先看到著名的「金鯱」模型。
好多人在跟「金鯱」拍照,為了省時間,我要直攻天守閣;走沒多久就看到東海道的巨城「名古屋城」。
講古時間:
名古屋城座立於織田信長誕生的舊城「那古野城」的遺址,1555年當織田信長搬到清須城後,那古野城便成為廢城。決定日本大勢之「關原會戰」結束後,慶長14年(1609年)德川家康考慮到豐臣秀吉遺孤秀賴和其母親淀君仍守在大阪城,為了防禦大阪;而名古屋又位於日本的中央,是交易和資訊的匯集地點,認為名古屋是德川家今後的主要據點,因此下令建築一座比清須城鞏固的平地城堡(平城),同時也決定由清須遷府至名古屋。
德川家康向日本各地大名進行天下普請,慶長15年(1610年)開始築城;他命令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前田利光等諸侯20人負責土木工程;有人認為這是德川要削減戰後各地諸侯實力。慶長17年(1612年)、天守閣以及各望樓的建築工程大體上完成了。之後直到明治維新,名古屋城以德川御三家中排行第一的尾張家的居城而繁榮起來。(摘自網路)
劍土屏(右邊間那片牆)為隔開天守閣和小天守閣之間,狹長的走道,可以在城危之時,易於防守最後的堡壘天守閣。為防止敵人攀爬,在最上頭會設置利刃藉以阻絕。
稍往前走,城內警衛叫大家到前方一個小台階,是可以清楚欣賞到名古屋城中最著名的「金鯱」,金鯱於1612年天守竣工時建造,使用了1940枚慶長大判,純金215.3公斤的金,高2.74米。起初金鯱作為防火的符咒被用來裝飾大樑,後來成為城主權利的象徵;遺憾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天守閣同被戰火燒毀。昭和34年(1959年)10月,它與天守閣一起被重建,再次展現其宏偉的姿態。
名古屋城陡峭的石牆,與熊本城一樣「武者返し」石牆。
下圖中可看到戰後重建的天守閣有現代化的電梯與樓梯,方便行動不便遊客參觀。
參觀天守的入口是位於小天守處。照片中由入口處仰望可以看到唐破風與千鳥破風屋簷結構。
天守位於本丸西北隅,原是連結式層塔型、5層5階地下1階的城堡,高度為55.6米(石垣19.5米、城堡36.1米)。而戰後重建的大天守為5層7階,為鋼筋水泥建築,1958年6月13日開始建造,1959年10月1日完成;內部配有電梯,城的外觀與原先版本相似,最上層的觀景窗比燒毀前更大。大天守的高度相當於18層樓,雖然在高度無法與東京的江戶城和大阪的大阪城的天守閣相比,但它在坪數不輸它們,總共坪數有4,424.5平方公尺。
目前天守閣1 至 5樓是展示室,並設有常態性的展覽,對外開放,展示各種日本古代與名古屋城的珍貴歷史文物,例如生活用品、服裝、武士用具、盔甲刀劍槍砲等,包括名古屋城的模型。
古代辛苦築城的兵士。
當然也有巨大的「金鯱」,遊客可坐上去一起合照。
日本戰國三位霸主由右至左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
由天守閣頂樓眺望名古屋市區。
下樓回到本丸廣場欣賞名古屋城的風采,藍天白雲之下巨城英姿。
天守閣的基礎石。
逆光再拍一張!
匆匆一瞥看完名古屋城天守閣,我便急忙趕到正門口,為了趕飛機,搭計程車趕回飯店拿行李。這是我第一次搭乘日本計程車,短短10分鐘的車程,約需要1,120日幣。
拿到行李,到車站搭名鐵特急列車,順利到達中部機場check in出海關,來買一下薯條三兄弟與大吟釀清酒。
名古屋中部機場的候機室,中部機場是在2005年才完工啟用,由填海建造而成,設備蠻新穎;中午起飛兩個半小時後,就回到台灣囉!